适应经济新常态 激发金融新活力

2016年1月25日

  “十二五”时期,海南抓住建设国际旅游岛的机遇,经受住了各种考验,经济保持平稳运行。海南金融与经济良性互动,金融机构日益增多,金融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发展环境不断优化,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添活力、增动力。

  2015年金融业实现地方税收39.3亿元,近五年增长3.68倍,金融业税收占全省地方税收收入的8.4%,金融业成为我省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银企纷至注入源头活水

  2015年9月1日,一场简单又隆重的揭牌仪式在海南银行大厦举行。随着牌匾上的红盖头被掀开,海南银行开始试营业,现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

  这是海南省金融发展史上重要里程碑的一刻,标志着海南建设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新时代的开启。

  蓦然回首,28年弹指而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28年来,金融业跌宕起伏,经历了从全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试验田”到金融“高风险区”,再到如今良性发展的一个风雨历程。金融环境的改善引得“百凤来仪”:中国进出口银行、中信银行、招商银行、浦发银行、民生银行、兴业银行、华夏银行、阳光人寿保险公司总部等金融机构纷纷进驻,创造了一个个历史,进一步完善海南的金融组织体系。

  陆续进驻、设立的多家金融机构为我省金融业带来了“鲶鱼效应”,激发了行业竞争活力,促使金融运行环境不断优化,各金融机构围绕我省实体经济主体,服务于专业市场,带来了金融产品创新的突破,离岸金融、投行业务、产业基金等金融创新产品纷纷落地海南,为海南经济发展不断“输血供氧”。

  海南省级重点项目工程西环高铁的如期完工得到了金融资金的支持,海南建行联合其他三大国有银行组建银团发放135.5亿元贷款支持西环建设,进行金融创新,对今后推动大项目建设融资提供了很好的实践范例。

  截至2015年12月末,全省各项存款余额7637亿元,近五年增长约1.8倍;各项贷款余额6650亿元,近五年增长约2.7倍。全省保费收入114.2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近五年增长约2.4倍;保险资金运用近百亿元,创近年新高。

  “可以说,众多金融机构的入驻,如同一支金汤匙,搅活了海南的金融环境。”省金融办主任邓传明如是评价说。

  “地方金融”托举实体经济

  充满活力的海南金融,正在为实体经济发展输送源源不断的金融“血液”,助力经济转型升级。

  海口博爱南路是海口市最老的小商品批发市场,短短的一条街聚集了600余户个体商户,几乎户户经营均在20年以上,长年积累的自有资金足以维持批发生意资金正常周转。但在国际旅游岛建设启动后,部分商户瞄准了机会,开始向工程、旅游等方面扩展,急需资金“输血”。

  海南农信社红旗信用社刚好坐落于博爱南路街头,他们开发了“半径营销”,仅1年时间就发放50万元以下“一抵通”等贷款200多笔。此前贷款屡屡碰壁的很多店主,终于如愿拿到了贷款。

  为构建起本地金融体系,海南在“十二五”期间组建了海南银行、海口农商银行、三亚农商银行、海口联合农商银行、农垦集团财务公司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每个县域批设一家村镇银行;全省范围试点小额贷款公司;设立了海南大宗商品交易中心、海南股权交易中心、海南省贵金属交易中心和海南民间资金登记服务中心。

  同时,我省逐步建立了较为完善的金融业支持政策体系,出台了《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金融服务业的若干意见》、《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金融支持海洋经济发展指导意见》、《海南省支持资本市场发展的若干政策》、《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现代保险服务业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并根据相关政策设立了金融发展专项资金、农民小额贷款财政贴息和奖补资金、农业保险专项补贴资金、中小企业成长性奖励资金、资本市场发展专项资金,资金总额由2010年的不足1亿元增加到最高为6亿元左右。

  2014年12月28日,海南股权交易中心在一声清脆的锣声中开业了,为本地企业开启了一条更接地气的直接融资通道。

  海南问道网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一直想进入资本市场,但是未能达到全国性资本市场的准入要求,便在海南股权交易中心挂牌“练兵”。自从2015年4月完成股份制改制获批在挂牌交易板后,交通银行、邮储银行等银行发现这块“金子”,主动找上门,愿意提供共计3000万元的无抵押担保贷款。

  “以前,我求着银行贷款,一次最多贷个200万-300万元;现在,通过股交中心交易板的展示,不用我自卖自夸,投资人就能看到公司运营的情况,整个对接过程非常方便。”海南问道网络文化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林哲说。

  我省企业迈入资本市场的数量不断增长,“十二五”期间新增沪深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4家,总数达27家,总市值3551.45亿元,近五年增长约3倍,省内企业实现直接融资1200亿元左右。省内企业在“新三板”挂牌17家,在海南股交中心挂牌企业365家(交易板34家,展示板331家)。

  海南下一步将继续引进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争取设立地方法人人寿保险公司、财产保险公司、金融控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金融资产交易中心等一批机构,实现地方金融组织体系新的突破,做大做强我省现代金融服务业。

  “金融血液”引入经济末梢

  为破解“三农”融资难,推动农村普惠金融发展和助力农民增收致富,我省自2013年以来,农民小额贷款贴息工作每年均被列入我省十大民生实事之一,对金融机构发放的符合条件的农民小额贷款给予财政贴息,并专门出台了《海南省农民小额贷款贴息资金管理暂行办法》、《海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推进农民小额贷款贴息工作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截至2015年12月末,全省累计拨付贴息及奖补资金4.98亿元,累计带动50万元以下农民小额贷款249.23亿元,累放户数36.05万户。

  2014年,为积极探索海南农村金融改革发展的新路径,从而推动农村经济建设和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海南省出台《海南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试点方案》,要求在澄迈、文昌启动农村综合金融改革工作,初步形成业态丰富、竞争适度、功能互补、布局合理的现代农村金融组织体系。

  目前,我省农村金融综合改革工作稳步推进,文昌、澄迈、琼中等试点地区积极探索,做了大量农村金融改革创新工作。表现在农村支付工具配置不断优化,农村金融供给能力不断增强;提供农村金融服务的新型载体,农村金融服务站建设持续推进。

  近日,海南金融再传喜讯,东方市、屯昌县、文昌市被国家批准为农村承包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文昌市、琼中县被国家批准为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贷款试点地区,这将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创新,有效盘活农村资源、资金、资产,引导大量金融服务覆盖到农民等困难群体,将“金融血液”引流至支农和支小等经济的神经末梢。

  为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省政府于2015年6月出台《海南省进一步增强小微企业融资能力 构建政银保合作新机制方案(试行)》,安排了5000万元小微企业贷款风险保障资金,引入小微企业贷款保证保险,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通过银保合作或自主对小微企业发放优惠贷款。截至2015年12月末,金融机构通过政银保合作机制已累计发放小微企业优惠贷款2.7亿元。

  回望“十二五”,在经济下行压力增大的情况下,海南金融业不辱使命,支持重点项目建设,扶持企业壮大,推广普惠支农支小,晒出的“成绩单”无疑成为全省经济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佚名)

泰和集团(www.yourfinancialpurpose.com)